2025年5月18日,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了《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》。这份报告揭示,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高达5758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7.39%。其中, 产业核心产值,涵盖芯片、器件、算法、软件、导航数据、终端设备及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,同比增长5.46%,达到1699亿元人民币,占比为29.51%。而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催生的关联产值更是同比增长8.21%,达到4059亿元人民币,占比高达70.49%。此外,在知识产权领域,截至2024年底,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突破12.9万件,同比增长4.8%,继续稳居全球领先地位。
北斗系统产业现状
2024年,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,同比增长7.39%,显示出强劲的产业增长势头。 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.46%,达到1699亿元,占比为29.51%。应用和服务所催生的关联产值达到4059亿元,占比高达70.49%。专利申请累计总量突破12.9万件,同比增长4.8%,继续稳居全球领先地位。
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,已在交通、气象、通信、电力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在农业方面,北斗技术已从单一的导航功能向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管理延伸,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。交通领域则是北斗应用的另一大亮点,它不仅在公路巡检和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还保障了“两客一危”车辆的安全运行和基础设施的稳固。此外,北斗技术在港口装卸和堆场的全自动化作业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,无人集卡的运行效率提升了25%,“5G+北斗”模式正推动更多智慧港口的构建。
北斗国际化与区域发展
2024年,我国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区域以及产业发展重点城市,在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各自独特条件的基础上,进一步强化了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力度,实现了全面的战略布局。这些区域不仅巩固了各自的发展特色,更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了总体稳定的经济增长。据权威研究统计,2024年这五大区域共创造了约4347亿元的综合产值,这一数字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5.49%。其中,珠三角地区以1213亿元的综合产值领跑,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分别以1184亿元和890亿元紧随其后,而鄂豫湘地区和川渝陕地区也分别贡献了563亿元和497亿元的产值。
北斗系统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,已与中俄、中巴、中阿、中沙、中白等多国签署合作协议,深度融入民航、海事、移动通信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。其国际化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大,产品已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在非洲,北斗CORS站的建设已覆盖尼日利亚、突尼斯、塞内加尔、喀麦隆、吉布提等30余个国家,为这些国家的国土测绘、水利、交通等多个领域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。同时,北斗国际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。中俄两国总理在会晤中强调了深化卫星导航领域合作的必要性,致力于促进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及其增强系统的兼容和互操作。
03
北斗与低空经济融合
低空经济,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,正依托北斗时空技术迅速崛起。无人机物流、低空旅游、通用航空以及应急救援等领域,都已成为北斗技术的用武之地。据中国民航局预测,到2025年,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冲破1.5万亿元大关,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.5万亿元。这一迅猛发展的产业趋势,无疑将为北斗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在非洲及南美等地的CORS站建设应用,展示了北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力。秘鲁钱凯港成为南美首个应用“5G+北斗高精度定位+AI”的智慧港口,展示了北斗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实力。
04
大众市场与应用创新
在大众消费领域,北斗系统正展现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。2024年,北斗技术在智能手机、穿戴式设备、乘用车前装、消费型无人机以及电动自行车等多个方面持续推动规模应用,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边界。据统计,已有约2.88亿部智能手机内置北斗定位功能,占比高达98%,这为北斗在大众市场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同时,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在大众地图软件中已覆盖全国99%以上的城市和乡镇道路,为出行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导航服务。此外,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,完成了约1万公里的道路智能化改造,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05
产业升级与发展愿景
中羿产业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武涛指出,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:1991至2004年的导航产业培育起步期,2005至2020年的北斗产业自主创新期,以及2021至2035年的时空产业开拓发展期。目前,我们正处于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向综合PNT与时空服务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。预计到2025年, 北斗产业将进一步拓展,涵盖地理信息、遥感、室内定位等多个领域。
展望2035年,时空服务产业将持续朝着泛在、融合、智能和安全的方向发展。通过深化行业融合创新、优化区域产业协同,以及激发企业主体活力,我们将共同绘制国家综合时空智能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蓝图,进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时空服务产业新生态。